首页 >> 电镀铬

中联观念中联重科创新发展解读整机资讯中心工程机械信息网温度阀

时间:2022/09/15 16:12:12 编辑:

中联观念--中联重科创新发展解读 - 整机 - 资讯中心 - 工程机械信息网

中联观念--中联重科创新发展解读

4月25日,德国慕尼黑,世界行业顶级展会———BAUMA展。中联重科人的心情如同他们头顶的天空一样,明媚、晴朗、喜悦,他们拿下了展会上最大的一笔销售订单:价值5000万元的中联塔机。这批设备将通过印度最大的全液压移动式起重机生产企业及代理商之手,走出国门。

就在3月末,中联重科刚刚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跨越:公司拟以自筹资金4.48亿元收购大股东旗下经营性资产和投资性资产的部分股权,大股东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将实现整体上市。

15年前,中联重科只是建机院的一个“院办实体”;15年后,“儿子变老子”,业绩一路飘红,年产值近50亿元,跻身中国企业500强……

溯风起航,扶摇直上,是什么支撑了中联重科的飞速发展?

“关键是观念!”

中联重科工业园,董事楼会议室。面容略显清癯、浓眉、目光如电,已过知命之年的中联重科董事长兼CEO詹纯新,沉稳地坐在进门的第一个座位上,面对记者,语气肯定:“最重要的是观念。中联的发展经历了一些关键点,左右我们选择的,是观念,或者说是价值观。”

上世纪90年代,在计划体制中成长起来,具有深厚科研积累的长沙建机院遭遇国家“断奶”政策,面对市场,入不敷出。1992年9月,时任建机院副院长的詹纯新顶着“不务正业”的巨大舆论压力,带领7名职工借款50万元创办中联公司。第二年7月1日,我国第一代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混凝土输送泵由中联技术人员试制成功,当年生产的10台设备创利税230多万元,久旱逢雨,全院一片沸腾。

仿造、借鉴欧洲“洋”经验生产的设备,很快出现“水土不服”,施工中问题不断,中联的技术人员像救火队员一样,穿梭于各地。一边是供不应求,产品利润丰厚,一边是技术硬伤,质量亮起红灯。两难之间,詹纯新果断抉择:“停产!停售!静下心来搞第二代!”

1994年7月,适应国情的第二代混凝土输送泵下线,并迅速打开市场。

“观念决定行动。一开始中联的定位就是产业科技化,科技产业化,做行业中科技产业开发的龙头,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所以,我们绝对不会为了一时之利把牌子砸了,把发展的路堵了。”

从观念创新开始,以改革成功落幕,中联一直走在前面。1997年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股份制,2000年成功上市,打造治理结构完善、融通渠道顺畅的资本营运体系;1999年,开始国有体制改革,2002年兼并湖南机床厂,2003年重组并购浦沅集团,迅速做大做强主业,实现规模化发展;2003年实施“核裂变”,以产品组团,裂变出的多个专业化公司,引入品牌、技术、资本,进行多层级股份化改造和国际化运作,构建一个产权体系科学的工程机械企业群,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领军企业和湖南省工业化标志性企业。

今天的中联在很多人看来已经很辉煌,但中联的管理者似乎仍然和“快乐”无缘。詹纯新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对工作要求严格,他说:“中联现在只是在一个腾飞的起点上,就像起飞的飞机刚刚腾空离开跑道,她真正的腾飞应该是今后的五到十年———这是一个痛苦并快乐的过程,因为中联的路是一条披荆斩棘的开创性道路,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我们都得做‘思考者’。”

“我们的目标是:用三到五年,做行业国内第一;用十年时间,进行业世界前十!”说这些话时,詹纯新神情严肃,底气十足。

“贴近市场搞创新”

中联麓谷园,成品陈列场。足足两个标准足球场大的场地上,整齐的排列着各种工程机械产品。

科技管理部的甄彧主管介绍,中联现拥有“中联”、“浦沅”、“中标”、“湖机”等著名品牌,生产十三大系列、350多个品种规格的主导产品,不仅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而且许多都是“国内首创”、“替代进口”、“国内领先”甚至“世界领先”的新成果。

“在科研创新上,我们毫不吝啬。2006年共投入研发经费2.76亿元,占全年销售收入的5%以上。”中联高管层的“三驾马车”之一,前总工程师、主管科研的董事刘权说,“市场迟早会饱和,不开发新产品,企业迟早会走进死胡同。”

实行“评聘分开,竞争上岗,末位淘汰”的用人机制,实行“薪随岗走,定岗定薪”为基础、以绩效考核体系为标准的分配体制,鼓励科研人员冲击前瞻性、高难度的研发课题,科研与生产、市场实现无缝链接。“只有被市场认可的技术创新才能在公司内部获得认可,才能在分配机制中充分体现。”刘权介绍。在这样的机制下,企业科研后劲极大增强。

近年来,中联先后完成重大科研课题645项,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294项次,获国家专利163项,其中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专利技术16项。先后与国内近千家企业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科技成果转让项目达400余项次,在全国建机行业的技术覆盖率超过75%。成为国内产品型谱最完备的混凝土设备制造商,打造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最具影响力的自主品牌。

2004年,中联的产品第一次参加全球规模最大的德国慕尼黑国际工程机械博览会。参展产品质量、智能化程度及外观造型等引起欧洲同行的高度关注。一位法国同行留言:“睡狮已醒”。

中联的成长,也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前行。1992年前,国内不能生产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混凝土泵送机械产品,现在,国产品牌不仅夺回95%以上的国内市场,而且已销往海外市场,与国际知名品牌一较高下。

以创新作为支撑,在国内工程机械市场行情持续低迷的形势下,中联重科产销两旺:中大吨位塔式起重机、环卫机械、锯床、锯带等机械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混凝土机械、汽车起重机等全国市场占有第二;2006年,销售收入近50亿元,实现利润总额近5个亿,同比增长了58%。

“贴近市场搞创新,做出来的产品就有竞争力!我们的新产品产值要占整个销售额的一半!”市场部的主管感慨道。

“这里的企业文化适合我!”

在市区,可能你某一天下午下班时,还在为路的坑洼不平而烦恼,第二天早上一出门却惊喜地发现,脚下已是一条崭新平整的新路———高速公路出现了破损,不用全路段封路,中联重科自主研发的高等级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成套设备能在原有路面上就地加热、耙松、搅拌、摊铺、碾压,获得一条新路面,一个晚上全搞定!

该产品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申请了5项发明专利,此前,这一技术仅为德国等4个发达国家所掌握。2006年,当中联员工开着它与德国、日本、芬兰等国生产的同类产品在京津塘、成渝高速公路上进行同路段施工时,其各项指标让外国同行钦佩地竖起了大拇指。

项目的负责人叫付玲,吉林工业大学博士,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后。

2002年,付玲在全国工程机械年会上认识了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原副院长龙国健,第一次知道中联重科。博士后出站后不久,她再次来到长沙,找到龙国健:“谈了一会,‘龙头’说,你坐会儿,我去跟詹总汇报一下。几分钟后,詹总就跟着‘龙头’过来了。他搬了个椅子坐到我跟前,问我,你来想做什么?我把自己的想法一股脑儿都说了出来。詹总听完说,行,你来做!”

半个月后,付玲婉拒了其他企业更优厚的待遇,直奔中联,成为就地热再生成套设备的项目负责人,随后被聘为首席研究员,薪酬待遇等同于副总经理。

野外试验,住帐篷,吃盒饭,早出晚归,腰酸腿疼……项目做得再艰难,付玲也没有萌生过一丝退意:“我们经过无数次讨论和修订拿出去的、自以为比较完美的方案,曾经两次被客户否定———当时真是感到有些懊丧,但领导安慰我们说,‘为创新付出这些代价是值得的!’”

“我觉得这里的企业文化适合我———很踏实、内敛,但张力大。只要你想做事,她就给你舞台!”当被问到在中联工作的感受,付玲如是说。

人力资源总监李江涛说:“鼓励开拓创新,‘英雄不问资历’,公开、公正、公平,诚信,企业利益至上……这种企业文化已经融入到中联各项制度中。对内,这是凝聚人心,促进发展的无形力量;对外,她又成为了一种感召力,让人才和合作伙伴慕名而来。”

中联重科现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4人,博士10人、硕士81人,国家及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9人。全公司现有科技人员占全体员工近40%,其中具有中、高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就有1100多人。该公司法务部年轻的硕士吴征说:“中联,是一个值得我为之奋斗的地方!”

■链接

2006年,中联重科共完成科研项目245个,同比增长20%;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近50亿元,同比增长近52%,实现利润总额近5亿元,同比增长近58%。

被确定为多个“十一五”国家科技项目的承担单位。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3项;年度湖南省优秀新产品3项。

“中联”牌混凝土泵车系列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名牌产品;“中联”牌混凝土泵系列被2006年度国家免检产品;“中联”品牌被评为国家驰名商标。

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也得到大幅提高,发明专利增长350%。2006年主持制修订了7项国家、行业标准,并获得了2007年度5项标准起草权。

四川省遂宁丰华纸业有限公司

山西亚日货运有限公司

淮南市绵华纺织服装有限公司

金溪县黄通金盛竹木制品厂

贵阳泰鸿页岩空心砖制品有限公司

广东省湛江市高级技工学校

资溪县高田乡浙高竹浆厂

苍南酱菜厂

平和县林产木制品厂

仪陇县五福涂料厂

相关资讯